2025-04-29 15:27 来源: 环球网
春季百花齐放、草长莺飞,本是宜人时节,然而部分人群的手部皮肤却在此时出现异常——红斑、水疱、脱皮、干裂,还伴随着瘙痒、疼痛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与性病科主任医师刘玲玲教授指出,这些手部皮肤问题,其根源往往指向手部湿疹。
手部湿疹是一类发生于手部的炎症性皮肤病,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。患者手部可能会出现红斑、丘疹、水疱等原发皮损,水疱破裂后会有渗液,如果反复抓挠、刺激,可能还会出现皮肤糜烂、渗液、结痂或脱屑,甚至局部皮肤会变得像皮革一样粗糙、增厚,常伴有瘙痒,严重时还会开裂伴疼痛。根据病程,手部湿疹超过3个月或每年复发至少2次则为慢性手部湿疹。
数据显示,手部湿疹全球普通人群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5%,一年患病率约9%,且约22.4%的患者病情达到重度,45.9%为中度。慢性手部湿疹显著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,瘙痒、疼痛和干裂不仅妨碍精细操作等工作和个人护理,还可能导致患者频繁请假就医甚至更换工作。此外,疾病带来的社交回避和反复发作等困扰,也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,由此引发的抑郁与焦虑等问题也在持续增多。
刘玲玲提醒,特定职业人群因工作环境因素,罹患手部湿疹的风险显著增高。例如,长期接触清洁剂、消毒剂的清洁人员和家庭主妇;需频繁洗手、使用消毒液的医护工作者;经常接触染发烫发产品的美容美发师;以及接触工业润滑剂、有机溶剂、水泥、油漆涂料等的产业工人和建筑工人,均属于手部湿疹的高风险群体。除职业暴露等外源性因素外,遗传过敏体质、激素水平、机体免疫状态、紧张压力等内源性因素亦在手部湿疹的发病及迁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“一旦得了慢性手部湿疹,就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。”刘玲玲坦言:“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慢性手部湿疹适应症的治疗药物获批,眼下治疗主要依赖外用药、系统用药和物理治疗,但疗效都不够满意。”比如局部用药长期使用可能存在副作用,替代疗法虽安全性较高但起效较慢;系统治疗长期使用需关注潜在肝肾毒性及感染风险;长期紫外线物理治疗可能增加致癌风险等。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,导致依从性差,病情易反复。
值得关注的是,医学界正在慢性手部湿疹治疗领域不断探索。刘玲玲介绍,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靶向抑制白介素-4和白介素-13的生物制剂,口服高选性JAK-1抑制剂对部分类型手部湿疹如过敏体质导致的湿疹相对更有效,但基于手部湿疹的多种病因和亚型,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新疗法为患者提供专门针对手部湿疹的治疗选择,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。
谈及日常生活如何护理双手皮肤,刘玲玲指出,保护皮肤屏障与做好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工作是重中之重,是手湿疹的基础治疗。要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,做家务、接触化学物品时,可以戴上手套(橡胶手套要有纯棉内衬);不要过于频繁地过度清洗双手,看似干净,实则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;洗完手后,应及时涂抹护手霜/保湿润肤霜;对于高危职业人群来说,加强职业防护至关重要,穿戴好防护装备,最大程度降低手部接触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的风险。调整好情绪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皮肤健康也有好处。